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

存開放性肺動脈導管

回到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

何謂開放性動脈導管

胎兒再母體子宮內,還無法自己呼吸作氣體交換工作,完全需要靠母親的血液循環來提供氧氣,營養及運送二氧化碳、廢物。也就是說胎兒只有體循環而無肺循環。但正常的循環需有體循環及肺循環,因此,在胎兒時期體循環及肺循環就須靠一條血管來連接,動脈導管即是主動脈及肺動脈間連接的通道。

新生兒出生後,開始吸第一口氣時,肺瞬間擴張,此時也開始肺的循環工作,這時動脈導管立即失去作用,讓主動脈把含氧血運送到全身,肺動脈則把缺氧血送到肺臟,從此各司其職。

出生後,有時動脈導管未關閉或閉鎖不全,而這條忘了退休的動脈導管就叫做開放性動脈導管。

造成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原因

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佔先天性心臟病的第二位 (10%),其中女生約為男生的兩倍。

大部分發生的原因不明,但早產及懷孕中第三周產期之德國麻疹,會大大增加其發生率。

開放性動脈導管會造成哪些症狀及易引發的問題

分流小

-- 幾乎沒有任何症狀

分流大

-- 活動後易疲勞且易患上呼吸到感染
-- 呼吸急促及呼吸費力
-- 盜汗
-- 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
-- 易增加細菌性心內膜炎的機會
-- 心臟衰竭及肺高壓

如何診斷開放動脈導管

基本上醫師在做理學檢查時可能聽到一個心雜音,根據心雜音的位置、強度及特質並配合以下檢查做一綜合判斷。

胸部X光--心臟可能變大,肺部可能因血流增加而有一些變化。

心電圖--可看出心臟因壓力引致的變化。

心臟超音波--可看出心臟結構與功能,評估動脈導管大小、血流方向 及壓力差。

心導管--除可評估心臟功能、導管大小、血流方向、壓力差外,並可評估心臟及大血管的狀況。

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及預後

一般開放性導管的治療決定於下列因素:

-- 小朋友的年紀、病史及健康狀況
-- 動脈導管的大小
-- 小朋友對各種治療的忍受度
-- 家長的意見及喜好

一般的治療方式:
內科療法

藥物 ( Indomethacin ) 靜脈給予,其作用在於使動脈導管內的肌肉收縮,進而使動脈導管關閉。不過此藥只對早產兒效果較佳。
導管栓塞術-利用心導管方式,置入一彈性線圈( Coil )或似啞鈴裝置( Occulder ),封住動脈導管,其原理均是引導血液再通過裝置時發生局部的栓塞而使動脈導管關閉。

外科療法

結紮切斷術一般建議 >4mm,需開刀處理。
動脈導管為心臟外部的血管,因此小朋友一般不需使用心肺機, 即可完成手術。但成人的動脈導管若有鈣化時,再使用心肺機下由主動脈、肺動脈修補動脈導管較為安全。

預後

一般一至三歲手術後預後良好,死亡率不到1%。
若無合併肺高壓,一般預後良好病無須服藥,且只需每年回診一次即可。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 (02)8966-7000 分機4799 | :cvs@mail.femh.org.tw

若您有關於微創心臟手術或各種心臟手術的任何問題,歡迎來電或email,我們會儘速與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