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相关报导

台版「医龙」、⼼脏外科圣⼿ 邱冠明:「我希望我不记得你,代表⼿术顺利,如期康复出院。」

返回列表

日期:2022-12-21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陳德信攝

2022年12月14日

有「天才外科聖手」封號的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在醫界的功績,宛如F1冠軍賽車手。當上醫學中心副院長、院長的年齡,在醫界都算是相當年輕;現年才53歲盛年,他累積的心臟手術已逾6,900例,比許多醫師一輩子的手術量還多很多。

被同事形容為「細節控」,邱冠明身形挺拔、目光炯炯有神,說起話來沉穩、鏗鏘有力。台大醫學系第1名畢業、42歲當上全台最年輕醫學中心副院長、52歲接棒院長,被視為醫界傳奇。即使貴為院長,他仍維持1週排刀5天,繼續締造眾人難以超越的紀錄。

推薦邱冠明為《康健》2022心臟血管外科年度好醫生的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指出,邱冠明無論在醫術、為人處世與聲譽,皆堪稱表率,除了在心臟外科手術有卓越精良的技術之外,他所帶領的亞東醫院於新冠疫情期間雖然爆發院內感染,但在邱冠明的率領下,院內疫情迅速控制下來,成為醫院感染管控的典範之一。

台版「醫龍」累積近7千例心臟手術 厲害又耐操,工時超長、時薪比超商店員還低

他曾馬拉松式一天之內連開5台刀,而維持至今每天早上6點半查房,是他在哈佛擔任交換學生時就建立起的工作模式。

一般醫生1週排2天刀,1年開100多台刀,但邱冠明已經累積近7,000台手術,換算1年超過200台,如今貴為院長,邱冠明1週還至少開5台刀,馬力全開。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他耐操的程度也讓同業自嘆弗如,擔任「1人住院醫師」期間,曾1個月在醫院工作500多個小時,若用月薪6萬元換算,他當時時薪100多元,比現在的超商店員還低。

邱冠明是許多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國小、國中、台大一路第1名畢業。高中沒有第1名畢業?邱冠明笑答:「沒有,只有第2名。」

邱冠明鋒芒藏不住,在台大醫院外科招考時,就被當時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教授欽點,培養為得意子弟兵,師徒倆後來一同到亞東醫院開疆闢土,為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奠立響亮名聲。邱冠明曾形容,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能跟隨恩師從零做起,很幸運。

微創內視鏡心臟手術專家 聞名世界,前進神秘北韓

天資聰穎、手巧心細,醫界譽他為「醫龍」(日劇《醫龍》男主角手術技巧出神入化),邱冠明是國內少數專精微創內視鏡心臟手術的專家,聲名遠播,不僅心臟外科水準甚高的日本幾家知名醫學中心數度邀請他示範開刀,全世界最神祕的國家北韓也曾慕名而來,邱冠明亦多次親赴北韓指導。

當年國內做心臟微創手術的人不多,加上亞東心臟外科人力吃緊,邱冠明無法到國外短期進修,於是將近10年時間,他當起空中飛人,常常週末凌晨飛抵國外機場,努力調時差,早起參加6點的研討會,2天後又搭一早飛機回台,幾乎把參加國外研討會當成補習班。

眾多外科體系中,如泌尿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等,心臟外科是最後一個使用內視鏡的科系。早在1990年代,內視鏡運用於各式手術時,心臟科卻自認「我們的手術非常關鍵」,因為心臟是維持生命至關重要的樞紐,每一刀、每一線都如同走鋼索,一個閃失,病人就有可能命喪手術台,「於是乎,愈是這樣子,你就會愈保守、愈堅持傳統」、「明明一模一樣的東西,有時為了看一個局部,卻要經過很大的創傷和暴露才能處理,其實有點不太合理。」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邱冠明擔任住院醫師後期,國際對於心臟手術的思維逐漸扭轉,不再自我設限,開始出現微創、心臟不停跳手術,讓病人不必再開胸鋸骨,傷口從過去25~30公分縮小為4~5公分,術後復原更快。但畢竟是門檻高、相當考驗技巧與經驗的高難度手術,因此邱冠明透過大量手術,累積、複製成功經驗,即使如今貴為一院之長,仍在第一線作戰,「這是我專業訓練所在,也是自我肯定的過程,而且我可以帶人、教人,希望複製更多經驗,造福更多人,而不是突然離開臨床場域,讓別人自己去摸索。」

細節控 救人命,傷口還要漂亮

雖然總是予人鋼鐵形象,但在嚴肅、甚至有時讓旁人覺得「龜毛」、嚴格到不近人情的背後,其實藏著邱冠明對病家體貼入微的觀察和同理心。亞東醫院心臟外科住院醫師郭惠軒常跟著邱冠明開刀,在她眼中,邱冠明是個「細節控」,例如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總是一再提醒:「血管有沒有拿好」、「傷口弄好一點、開小一點」,甚至傳統開胸手術傷口長、且在胸前正中央,也會盡可能將傷口開小、開漂亮,「他非常在意傷口頂端不能露出圓領衣服,因為這對病人的感受甚至會比心臟功能好不好來的重要。」

對於部分心臟外科醫師來說,心臟外科從來就不是很在意傷口的科,因為手上的病人大多生死交關,命懸一線,無暇顧及傷口美醜,「這是他和很多老師不一樣的地方,他連傷口都會盯著我們。」因為從病人立場,感受最明顯的還是傷口,「裡面的器官(心臟)可能病人沒有這麼直接的感受,甚至要過很久才會感受到心臟功能變好,但對病人來說,最直接看到的就是傷口,如果傷口處理得很好看,就會覺得這台刀很成功、開得很有意義。」

黃女士是邱冠明的老病人,14年前因心臟衰竭由邱冠明執行心臟移植手術,從術前等待換心、到術後在無菌室的13天,邱冠明天天探望,即使隔著一扇窗,也會豎起大拇指幫她加油打氣。每次回診都會輕輕拍拍她,微笑親切地問:「最近好嗎?」

她回憶,14年前手術那一天,邱冠明一早到她床前,交代完術前事項後,溫柔告訴她,「妳放心,我們很難得拿到這個心臟,一定會做最好的安排。不要怕,麻醉針打下去就睡覺而已,等妳醒來,一切就好了。」

術後回診,邱冠明也不厭其煩叮嚀她,換心後,生活還是要注意,而且「這個機會得來不易,捐贈者沒有簽器捐意願書,而是家長的大愛。」「我說會,我會把這顆心當第3個孩子般照顧。」這段醫病情緣種下善的種子,黃女士病癒重生後回到亞東醫院當志工,盡一己之力服務眾生。

病人不被記得是幸運 來日陌生的感謝就是最大回饋

但直接問邱冠明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案例,每每聽到這樣的問題他總會語塞,因為對他來說,被他記住的案例,通常是為了記取缺點和失敗,提醒自己不二過。

有一回,友人的弟弟因主動脈剝離轉院至亞東醫院,轉院之前病歷上洋洋灑灑寫著病人若轉院會有生命危險,病人需自負後果,但朋友的弟弟堅持無論如何都要找邱冠明,而且轉院時已是半身癱瘓,但在邱冠明率領的團隊治療下,最後平安走著出院。

另一個朋友的弟弟就沒這麼幸運。病人同樣是主動脈剝離且有家族史,當時邱冠明接到友人電話,趕至醫院卻為時已晚,病人的主動脈已完全破裂,急救後再送進開刀房仍回天乏術。後來每每看到這兩個朋友,想起他們的弟弟,雖然是同樣疾病卻有著不同結局,邱冠明總會感嘆,如果能再早一點,結果會不會不同?即使他已經盡全力、能做的都做了,「但生命有時就是不等人。」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因此,邱冠明常常告訴病人:「我希望我不記得你」,不記得代表手術順利,沒有驚心動魄的過程,病人如期康復出院,彼此只是生命中的過客,過了這一站,又是嶄新的下一頁。更多時候,「是在很久以後,突然有一天在某個場合有人告訴你:我的誰是您照顧的,感謝你那時候的幫忙,他現在過得很好,」這對邱冠明來說意義非凡,「雖然不認識你,但是我感謝你,感謝你給我這個回饋,讓我知道我曾經幫過誰,他過得很好。」

不過,在這次專訪中,他仔細回想一番,憶起10幾年前一個17、18歲的病患來看他,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病人身形瘦小,當時其他醫生都告訴病人的母親這個孩子大概一輩子就只能這樣,沒有另外選擇,勸慰母親接受這事實並學習放下;但邱冠明和團隊評估後沒有放棄,認為這個孩子還有一線希望,經過治療後,現在病人已經30歲,有穩定的工作,「病人的媽媽為了感謝我,給我的『特權』是只要我要剪頭髮,一通電話打去,隨時都能插隊!」

座右銘「天道酬勤」,超越自我成為自己的巨人

雖然已取得許多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邱冠明並未自滿於現狀,更沒有耽於外界給其各種美譽,反以「天道酬勤」自勉,披荊斬棘、勇於突破舒適圈,挑戰更高的山頭。而他永不放棄的精神,也許正是承襲恩師朱樹勳。

有一回,他告訴朱教授自己昨天開了5台刀,原本滿心期待會得到鼓勵,「但朱P只悠悠地說:『下次開6台。』」「當下心都涼了!」邱冠明笑說自己就像孩子考試99分、拿全班第1名,興高采烈要跟爸爸討賞時,卻被反問為什麼不是100分,「但你知道,他是要你更好,他是為你設定下一個目標,永不放棄。」

他也不忘對生命的禮敬與醫者的關懷,當其他醫師犯了錯,邱冠明不會大聲斥責,卻是嚴厲正色道:「你的不夠精進,都是拿別人的命在學習」;他不求現在的醫師、學生都要像他一樣吃苦耐勞,「但我會問他們,你希望你的父母給哪一種醫生看,你就努力成為那一種醫生,因為你正在看別人的父母。」

行醫以來,邱冠明一路帶領著團隊穿梭在手術房與死神拔河,因為他相信,拯救一條生命就是守護住一個家庭的幸福。過去,他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現在,換他成為別人的肩膀,撐起心臟外科領域的一片天。

【小檔案】

1969年生,亞東紀念醫院院長。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精微創心臟手術,希望不記得病人,代表手術順利,病人如期康復。喜歡登山健行及水上活動,親近自然獲得更多不同的啟發,習得謙卑待人處事的態度。

亚东医院心脏血管外科

: (02)8966-7000 分机4799 | :cvs@mail.femh.org.tw

若您有关于微创心脏手术或各种心脏手术的任何问题,欢迎来电或email,我们会尽速与您联络!